2024年12月6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推動班車客運定制服務創新發展的通知》(下簡稱《通知》)。
概括起來,《通知》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推動定制客運進火車站進機場進港口客運站。支持開通至火車站、機場、港口客運站的定制客運線路,發展旅客聯程運輸服務。加強多種運輸方式信息資源整合,探索推廣“一站式”出行服務;
二是大力發展場景化定制客運服務。鼓勵開通旅游、就醫、通勤、商務等多場景定制客運線路,探索定制客運與傳統農村班線客運相結合的運營模式,滿足群眾多元化出行需求;
三是科學優化定制客運運力結構。鼓勵經營者靈活調配車型大小適合、等級適配的營運客車,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出臺引導車輛更新和結構優化的相關支持政策;
四是持續提升定制客運服務水平。鼓勵經營者優化運營模式和服務產品,依法靈活設置停靠點,全面推廣應用電子客票。規范定制客運服務流程,暢通服務投訴和評價渠道,改善服務體驗;
五是切實加強定制客運安全生產管理。落實旅客行李物品安檢和實名制查驗要求,加強車輛動態監管,加大非法營運、網約車違規從事固定班線經營等行為的整治力度,維護道路客運市場良好秩序。
筆者認為,交通部在2024年底時,及時發布《通知》,專門強調要推動客運定制服務創新發展,2025年我國客運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將增強。
之所以作出這樣判斷,主要依據有以下幾個方面:
近年來,隨著高鐵、航空、私家車等多種交通工具的日益發展,人們對出遠門乘坐何種交通工具有了多元的選擇,而中長途客運車輛在競爭中并不占據優勢,導致其客源呈現大幅度下降之態勢,因此讓不少公路客運企業經營陷入困境。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公路客運量整體呈現下降態勢。雖然2023年、2024年由于旅游市場復蘇,帶動了我國公路客運量同比開始呈現增長,但均遠未恢復到疫情之前的2019年的水平(見下圖,數量來源:國家統計局)。
而“定制客運”根據現代技術手段,可以對乘客實現“門到門”、“點到點”的服務,能滿足乘客的個性化需求,可以吸引更多的乘客,從而可以增加客運市場的客流量、營運收入得到增加,能讓客運企業盈利能力好轉、內生動力增強。
換言之,通過定制客運創新發展,能達到增強其2025年內生動力,助力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目的。
自從2016年12月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深化改革加快推進道路客運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首次正式提出鼓勵開展定制客運,開啟了定制客運發展的序幕。2020年7月,交通運輸部修訂發布《道路旅客運輸及客運站管理規定》,新增“班車客運定制服務”章節,構建了定制客運發展頂層制度,明確了定制客運發展的運營管理要求。2022年8月,交通運輸部印發《班車客運定制服務操作指南》,進一步細化定制客運全流程服務要求,推動鼓勵和規范定制客運發展的各項政策落實、落地、落細。在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下,定制客運從最初摸索嘗試開始加速發展,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已成為道路客運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國客運企業在進行定制客運轉型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到目前,全國已開通定制客運班線約6600條、投入運營車輛3萬余臺,定制客運“門到門,點到點”的競爭優勢逐步顯現。
但與其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比較,目前我國定制客運規模總體仍然較小,靈活、便捷的優勢仍未充分發揮。
根據行業數據,自2018年至2023年,我國定制客運市場總交易額(GTV)由13億增長至48億,復合年增長率29.9%。行業預測,定制客運市場交易總額(GTV)將持續增長,2028年將達102億(具體見下截圖),自2023年起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6.3%,可見我國的定制客運市場在未來幾年發展潛力巨大。
很顯然,目前我國的定制客車不僅市場規模仍不夠大,而且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不足問題。主要體現在:
第一是受法規限制,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定制客運的管理和監督法規還不完善;各地法規對企業開展定制客運業務的準入、運營流程和收費標準等均有不少“條條框框”的限制,導致當下我國定制客運市場靈活性不足;
第二是財務壓力也是影響定制客運靈活性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定制客運業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包括合規車輛的購置、維修及保養等,高企的成本導致部分客運企業面對市場變化時難以迅速調整運營策略;
第三是運營手段落后也影響了當前定制客運的靈活性。
部分客運企業在運營過程中仍沿用傳統的規費思路,沒有系統的運營、市場和經營支持,導致在面對市場變化時反應緩慢。
因此,我國客運企業在2025年加大定制客運轉型和創新發展、提升其內生動力勢在必行。
定制客運市場需求的核心特點是滿足個性化出行需求,提供舒適、便捷和個性化的服務。比如說,在舒適性方面,定制客運通常采用7座的小型商務客車,提供舒適的座椅等服務,滿足人們對出行品質的要求。在便捷性方面,定制客運提供了上面接送和送至家門口的服務,減少乘客前往車站的麻煩。
乘客通過小程序頁面可以自由選擇乘車地點、時間和下車地點,提升客乘客的出行體驗。在個性化方面,定制客運能夠根據乘客的具體需求,如出行時間、路線、座位偏好等,提供一對一的服務,滿足了乘客的出行需求。
而高鐵、飛機等交通工具顯然做不到這些,一般是不能滿足乘客的個性化和特殊要求的。也就是說在個性化和特殊化要求方面,定制客運顯然比其他中長途交通工具具有競爭優勢。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今后人們出行不再是簡單的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外一個地方,而是對在出行過程中能享受的便捷性、舒適性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當高鐵、飛機等不能滿足特定乘客的這些要求時,對定制客運的市場需求就產生了。
根據行業預測,今后每年我國對定制客運需求的乘客數量將以每年20%左右的增長速度增長。可見,2025年,我國乘客對定制客運的需求將繼續增多,這為2025年客運企業內生動力增強帶來了利好的外部市場條件。
技術驅動創新是定制客運發展的核心動力。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客運企業轉型發展定制客運后,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通過在線預訂、電子支付、實時追蹤等功能,提升了用戶體驗,同時企業在司機排班,車輛調度等方面也變得更加智能高效。
可以預見,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對2025年實現定制客運創新發展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換言之,在不斷發展的高科技術的加持下,客運企業在2025年實現定制客運創新發展將更容易。
至于如何做好定制客運的創新服務,其實在《通知》中,交通部已經明確指明的方向,那就是定制客運經營者要多與當地的火車站、機場、港口客運站聯合起來,探索推廣“一站式”出行服務;另外鼓勵地方主管部門開通旅游、就醫、通勤、商務等多場景的定制客運線路;同時還可以探索定制客運與農村班線客運結合的運營模式;另外,《通知》中還要求各地主管部門要利用政府資源協調好定制客運的創新發展問題。
再者,近日交通部在解釋《通知》內容時還明確指出,對單程運距在200公里以內的定制客運車輛,在能保證乘客安全的前提下,今后準許凌晨2點--5點上路運行,這實際上對定制客運車型放寬了時間限制,這無疑是國家在政策上給定制客運車輛開了“綠燈”,說明國家對客運企業實行定制客運轉型給予了“實打實”的政策支持,這實際上是給客運企業在2025年增加客流量、提高營收和增強盈利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綜上分析,交通部力推定制客運創新發展,必將給2025年的客運企業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
(來源:今日出行網)